普通人的新加坡留学路:一场关于成长的修行
当初把去新加坡留学的念头说给家人朋友听时,我收到的多半是带着疑惑的眼神。"咱们这样的普通家庭,去那种地方能行吗?" 这话像根细刺,扎在心里却也莫名生了股韧劲 —— 或许正是这份 "不自量力",反倒成了推开世界另一扇门的钥匙。如今再回望那段日子,那些浸透汗水的夜晚、在食阁算着零钱吃饭的窘迫、用磕巴英语做 Presentation 的慌张,都成了生命里最珍贵的注脚。
刚落地新加坡的第一个月,课堂对我来说简直是场无声电影。教授们操着带着各国口音的英语讲解专业知识,那些裹着复杂前缀后缀的术语像密集的雨点砸过来,我握着笔的手直冒汗,笔记上只划下些零碎的字母。有次小组讨论,我张了三次嘴都没把意思说清楚,最后只能红着脸低下头。好在学校的学习中心像个温暖的缓冲带,每天下午都有语言辅导课,来自印度、马来西亚的同学凑在一块儿练口语,大家笑着纠正彼此的语法错误,反倒让我慢慢卸了包袱。三个月后的课堂辩论,我竟然能逻辑清晰地反驳对方观点,走下台时手心的汗不再是因为紧张,而是藏不住的激动。
展开剩余64%在新加坡的日子,钱包里的新币总像沙漏里的沙,得捏着秒表算着花。住宿是最大的开销,我在金文泰租了间政府组屋的次卧,每月 1000 新币的租金几乎占了生活费的一半。房东是位华裔老奶奶,总在我晚归时留一盏客厅的灯,偶尔还会端来一碗热腾腾的肉骨茶,这份暖意让狭小的房间有了家的温度。水电费加网费每月固定 100 新币,为了省点电,我总在图书馆待到闭馆才回去,倒也误打误撞成了自习室的常客。
吃饭这件事,我早把新加坡的食阁摸得门儿清。勿洛的海南鸡饭 4.5 新币一份,鸡皮油亮滑嫩;牛车水的炒粿条加个蛋 5 新币,镬气十足。偶尔和同学去乌节路的餐厅改善伙食,看着菜单上 30 新币的人均消费,心里总默默换算成人民币,结账时总要深吸一口气。交通全靠 EZ-Link 卡,从学校到实习公司的地铁要 2.8 新币,我掐着时间避开高峰时段,既能找个座位,还能蹭上学生优惠。手机套餐选了最便宜的 25 新币档,流量省着用,视频通话总等家里人睡前才打,那时的网络信号总带着点小心翼翼的珍惜。
有人问我新加坡住得舒服吗?这问题真像问热带鱼喜不喜欢温水 —— 甲之蜜糖,乙之砒霜。常年 30 度的高温让我养成了出门必带伞的习惯,突如其来的雷阵雨常把刚晒好的衣服打湿,可雨后空气里弥漫的栀子花香,又总能把烦躁悄悄抚平。这两年物价涨得厉害,超市里的牛奶比三年前贵了近三成,组屋租金也水涨船高,但便利店里 24 小时热食、凌晨两点还亮着灯的食阁、五分钟就能走到的地铁站,又实实在在透着生活的便利。
若说新加坡最让人动心的,莫过于它给普通人留的那扇机会之窗。低龄留学的孩子能在读书时稳步规划身份,像我这样的大学生,毕业后只要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,申请 PR 的成功率也不低。新加坡的失业率常年维持在 2% 左右,我实习的公司里,有从马来西亚来的前辈,也有在本地读完博士留下的导师,大家操着中英混杂的 "新加坡式英语" 讨论项目,谁也不会因为出身而被另眼相看。
如今我坐在国内办公室里敲下这些字时,窗外的银杏叶正落得满地金黄。新加坡的留学经历像把刻刀,把那个遇事总往后缩的自己,雕成了敢在跨部门会议上主动发言的模样。有人再问我普通人该不该去新加坡,我总会想起食阁里那个一边扒饭一边背单词的自己 —— 若你愿意为了听懂一堂课反复听录音到凌晨,愿意在炎热的午后挤四十分钟公交去做无薪实习,愿意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,那这片小小的土地,或许真能给你意想不到的成长。
毕竟,所谓普通,从来不是止步不前的理由。走出去看看世界的参差,在异乡的烟火里磨出韧性,这份收获,远比 "普通" 二字更值得铭记。
发布于:广东省嘉汇优配-配资低息炒股配资门户-短线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策略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